增建興道山聖南寺(下寺)
仁福老和尚捨報生西(民國四十六年)後,即由同門師兄弟仁慧長老接掌住持之位。
第三代住持仁慧老和尚,亦為台人,生於民前二年,青年捨俗入寺,民國四十五年受戒於觀
音山凌雲禪寺。師節儉惜福,不僅維持勤慎的寺風,更效仿百丈禪師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
」之清規,躬耕隴畝,蒔花種菜,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。師為人藹然敦厚,與村人交談,正
如歸有光所說的「與人姁姁說村中話」。其人胸襟寬大,如大海能納百川,因此贏得鄉民之
敬重和景仰,禮其為師者,不計其數。
興道山聖南寺草創於日據時代,民生艱苦,建寺困難,故寺基不甚穩固,廊廡不甚寬闊。
仁慧老和尚有鑑於此,立願重修。經與護法信徒商議,為方便信眾朝拜,於興道山下建寺,
稱為下寺。然頂寺乃古剎,不忍毀之,至此聖南寺分頂寺、下寺兩寺。
重建興道山聖南寺的關鍵人物
民國六十六年,微拉颱風橫掃北台灣,狂風怒號,原就搖搖欲墜的頂寺,慘遭摧毀,住眾幾
乎無處容身。住持仁慧長老與徒孫慈盈比丘尼,為保歷代根基,雖然經濟拮据卻仍發願重建。
世事無常,重建之第三年(六十九年)五月,仁慧長老因過勞而圓寂;慈盈法師責無旁貸,一肩承擔重建大任。
現任住持慈盈法師,生於民國三十八年,南投縣人,二十二歲出家,畢業於北投法藏佛學院,又於八堵海會寺佛學院研讀半年,為修寺而輟學。為復建頂寺,摩頂放踵,諸苦備
嘗。每天馬不停蹄地奔波在當時崎嶇陡峭的羊腸小徑上,買菜煮飯、挑沙搬磚、且須監工、種菜除草、操勞所有寺務。又要為籌措經費而煩惱奔走。天天風塵僕僕,胼手胝足,
秉著「將此身心奉塵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」的理念,毅然挑起那萬斤重任。
興道山聖南寺草創於日據時代,民生艱苦,建寺困難,故寺基不甚穩固,廊廡不甚寬闊。仁慧老和尚有鑑於此,立願重修。經與護法信徒商議,為方便信眾朝拜,於興道山下建寺,
稱為下寺。然頂寺乃古剎,不忍毀之,至此聖南寺分頂寺、下寺兩寺。